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拟入围名单的公示》,williamhill英国官网农林生物安全教师团队光荣上榜。
农林生物安全教师团队共27人,团队带头人李毅教授是国家杰青、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核心成员均入选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其中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 3 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百人计划专家3人、省杰青8人、省雏鹰计划人才2人。
团队紧密围绕生物安全、粮食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任务,在柑橘黄龙病、水稻病毒病等农林重大有害生物防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团队所在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创建的“三维五行”英龍实践育人模式被中宣部党建网宣传推介,主持实施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植物保护实践育人行动”入选福建省高校思政精品项目。近5年,团队先后获评福州市五一先锋岗、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教师中11人次获得校级及以上表彰,先进事迹被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坚守育人初心,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团队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度推进科教融合与改革创新。团队所在的植物保护学科举办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生物安全创新班”,申办“人工智能+植物保护”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大力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团队成员参与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普通植物病理学》荣获全国首批优秀教材二等奖。截至申报前已举办的四届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中,团队成员有三届获奖,创下福建省属高校记录。
作为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团队建立“科研项目驱动、导师全程引领、实践平台支撑”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推动本科生、研究生深度参与前沿科研实践。近五年,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斩获省级及以上奖项18项,其中国家级7项,培养出一大批专业扎实、勇于创新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勇攀科研高峰,扛起生物安全科研重任
面对国家粮食安全与生物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团队聚焦重大病虫害成灾机制、绿色防控技术、跨境生物风险预警等方向,开展系统性、有组织的科研攻关。近五年,累计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60余项,获资助经费1.2亿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青、优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
李毅教授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重大研究成果
团队重组成立福建省属高校唯一牵头建设的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引领区域乃至全国的农林生物安全科研高地。近五年,团队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8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为我国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深入田间地头,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团队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田野大地上”,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组建植物医生博士专家服务团,组织师生800余人次深入全省九地市开展技术服务,覆盖水稻、柑橘、蔬菜、茶叶等主要产区。研发的蔬菜害虫生态控制技术在南方11个省市推广应用60万公顷,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0%以上,新增经济效益18亿元;在省内外建立30余个红火蚁综合防控示范基地,创新“监测-阻截-根除”一体化技术体系,有效遏制红火蚁扩散蔓延;合作研发的Bt生物农药原药在国内市场占比达1/3、出口市场占比约1/2,持续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团队成员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稻高产优质高抗协同改良机制”项目在福州启动
团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打造“百校千师万生”自然科普行动品牌,已走进74 所中小学,惠及师生1.2万余人,在福州三江口植物园建立昆虫科普教育基地,设计3条特色研学路线,将生物安全知识融入互动体验,形成“科研-教育-服务”良性循环,入选中国科协“高校星火馆”建设单位。
从实验室攻坚到田间地头实践,从课堂教学到社会服务,农林生物安全教师团队以扎实行动大力弘扬了科学家精神和“黄大年式”崇高品格,不仅是生物安全防线的坚定守护者,更是新时代高校教师团队立德树人、科研报国的生动示范。